李艳慧:半年“出”之路,我的德国交换体悟


李艳慧 
北大汇丰2022级FMBA学生
23年10月-24年3月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交换留学
 
人们倾向于找到舒适区,把自己关进“盒子”,城市、房子、办公室、车子、手机、人际…不一而足,先人智慧告诉我们,“人”久在一个地方(“田”)会“困”,而后“难”。创新需要突破条框束缚,但out-of-box thinking不易,或许因其反人性。然而,文字早已言明,出去就有路——“出路”。
 
出去看看世界
 
TUM Garching校区教学楼内的大滑梯
 
德国位于中欧,气候尚可;国际化程度高,包容性强;物价相对稳定不贵(按欧洲超市物价对比);工业底蕴深厚,产业结构发达。
文化方面很务实、内敛,例如,慕尼黑居民建筑风格跟欧洲其他国家很不同,简约现代、线条感强,连巴伐利亚州也只有外墙绘上的一些传统图案,偶或加宗教元素,极少用华丽的巴洛克或洛可可风格去装饰。
交流学校TUM的国际办公室对交换生非常友好,整体对接流畅、课程丰富、活动多元,我还申请了TUM管院的Buddy Program,buddy帮忙解答了很多问题,使我快速地融入了学校生活,并成为很好的朋友。
 
“出”体验德国生活
 
TUM活动
 
出去,无非是换个地方,或换个环境。当我置身于陌生国度并开始生活,处处充满着新鲜感。积极的空杯心态能接收更多讯息,享受解锁新地图的乐趣。交流的几个月里,能有时间慢慢体会生活,谈到德国的“出”体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迎难而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异国他乡生活很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达后接踵而来的是当地对外国人的政策和要求,保险、居住登记、银行卡、电话卡、交通卡、广播费…由于语言不通,我还试过拿手机跟纸笔在柜台跟“No, Deutsch”(德语里“不说英语,只能德语”的表述)的柜员死磕办卡,边用翻译软件边用手比划,感觉自己当时像个哑巴。
 
由于心态上我是王者,外叠社牛buff,总体很顺利,甚至收获了超多善意:出机场后,保安看我瞎转,主动带我一路走到火车站,虽然随后就遇到连德国人都吐槽的德国铁路公司“DB”的火车取消,但幸亏又遇到一个德国老太,跟她闲聊,后面带我坐回慕尼黑;乘地铁的时候,跟对座大爷相视一笑,各自咕哝着英语和德语,然后大爷临下车前就递给我一颗糖;跟一帮特别嗨的菲律宾好友跨年,吃他们的特色食物,氛围很好;宿舍楼下“捡”到铁闺蜜的当天就很drama地去了她同学家的万圣趴…总之,只要大街上溜一圈,就有奇遇。
 
适应文化,融入当地生活
 
在异域,总是会遇见一些Culture Shock,最有效的办法是打不过就加入,了解对方的习惯和规矩。我应对文化冲击的秘诀是用当地生活软件,如德国版闲鱼“Kleinanzeigen”,因此了解到有些德国人的习惯,如凡事最好守时,并且提前预约。
 
语言能体现思维方式,和文化一脉相承。德国人的说话方式很直接,常被喜欢委婉表达的英语母语者吐槽粗鲁和无礼,不过我挺适应和喜欢的,很好理解,不会绕来绕去。
 
另一方面,他们的环保和回收意识特别强,我深受影响。比如垃圾分类,空饮料瓶回收。在App上或路边捡“垃圾”是常态,用过的二手物品通常免费送给别人,物尽其用。这可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德国人也很热爱生活,女性还特别喜欢在公园采采花和种子,回来种阳台做装饰。
 
当然,他们比较注重隐私,谷歌地图德国的3D街景大多数地方看不了;我用国内平台去收问卷或扫码时,就有德国人担心平台隐私和安全问题。
 
啤酒节
 
慕尼黑尤其巴伐利亚州特别像中国的东北,酷爱啤酒。啤酒节期间,人们热情洋溢地穿上巴伐利亚传统服饰,去帐篷里喝啤酒,吃他们的“烧烤”——碱水结,兴奋又有仪式感的庆祝这一传统节日;也有为庆祝中国节日举办的嘉年华,一边游行一边给孩子们欢快地撒糖,结束了再去喝啤酒。总之,找各种理由喝啤酒。
 
德国还有些特别的文化,例如“坦诚相见”的桑拿文化。至于户外运动和娱乐就简单了,爬山滑雪徒步三件套,或者拿个冲浪板在英国花园里的一旮沓小溪流上就开始冲。
 
一次难忘的snow hike经历
 
他们的服装大多是颜色相同的冲锋衣,防雨防风实用方便,总之,松弛感十足,让我原本就松弛的心态更松弛了。
 
打破壁垒,不仅是信息
 
言归正传,过去外国只存在我的历史书上和新闻里。纸上得来终觉浅,况且舆论裹挟下,信息茧房更容易令人一叶障目。浸淫于不同语言文化和媒体口径宣传下的外国人跟我们的思维方式有许多不同,国际化环境能听见更多声音,讨论交流观点,碰触文化;但同时它也并非全能,仍存在历史性偏见。它提供了一个窗口,从窗口处望,多了份看山还是山的独立与理性。
 
布达佩斯灯光艺术馆
 
以养狗为例,当人们主张为宠物平权时,社会、个人或许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德国人很喜欢养狗,但在德国养狗这事从信号理论来看成本极其高昂,甚至为此立法。
 
缴税、牵绳都是正常操作,更特别的在于主人和狗都要上学以获取资质,宠物店不得随意买卖宠物,且极贵,如果想去领养中心领养也行,但需要资产等一系列证明和手续,狗狗身体会内置电子芯片,如果主人弃养、虐待都有高额处罚。
 
因此地铁里,主人与狗,和谐无比。偶尔狗狗应激叫了几声,主人都要享受全体车厢的注目礼,旁人可能时不时还得叹惋地说句,这狗又要回去重新上课了。
 
对我来说,这很有意思,因为过去我只看到了外国带狗上地铁的表象,而忽略了前述一系列的准备。
 
"出"走欧洲
 
莎士比亚书店
 
去欧洲交换的便利之一是可以申根签游欧洲。跟着不同小伙伴的“旅游团”,我以特种兵模式开启走马观花路线,去了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挪威、波兰的一些城市,时节正处于秋冬,除了饮食、风土、建筑外,我最爱的部分是看人们戴的帽子。
 
帽子是欧洲文化的老演员了,不同国家帽子风格也迥然不同,法国贝雷帽、英国圆顶礼帽、德国粗毛线帽、意大利针织帽、犹太黑毡圆帽......不同款式帽子功能不同,有些是时尚配饰,有些主打实用,还有些则和地位、宗教、礼仪相关。尤其一些热门旅游城市或聚集的街区,可以更明显地感受出来。
 
甜品与火中圣母院的奇异配搭
 
奥赛博物馆
 
如果谈及对欧洲未来的看法,除了亲眼见到移民、通胀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外,我仍看到许多机会,一方面来自国内外信息差间的巨大gap,为中国高质量品牌的出海提供机遇;另一方面是各国文化乃至文明间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欧洲文娱业存在空白。
 
欧洲对本国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政策和经济等保护主义,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但当前在供应端,国际化发展使得产业链合作离不开彼此;在用户端,信息接收呈现更多元的趋势,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接收渠道垄断的情况。
 
我国在供应链效率、市场渠道上历经锤炼,并已在苛刻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过大量试错,产品和成本已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在国际关系上,大变局中我国占据许多优势,这将会使国际间合作的基础更加稳固。
 
因此,无论工业品还是非工业制品,品牌出海依然是一条路,前提是有能力解决渠道、运输及品控问题。
 
另外,过去由于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实际欧洲现代年轻人的文化及娱乐方式与东方相比,仍有许多空白待填补,如影视、音乐、休闲、游戏等行业,它们也是文化软输出的重要行业,或可一试。
 
我国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文字发源印记,也是最早发展出农耕社会的国度之一,文化发展的路上一直在前列。而且,当前我们在互联网、科技等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模式,娱乐形式丰富,是时候突破地理隔离和信息茧房,让地球变“平”一些,与此同时,传播弘扬中国文化。
 
最后回归主题,希望我们砥砺前行,走出自己的道路,不乱于心,不困于“盒”。
 
 
撰文: 李艳慧 22FMBA


推荐新闻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