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镜湖到未名湖:一场跨越南北的课堂接力


    四月的燕园垂柳拂波,海棠压枝。4月19-20日,北大汇丰2023级MBA学子集体北上,在北京大学开启为期两天的移动课程。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课堂接力最后一棒,既有故宫红墙下的早鸟足迹,也有铜锅涮肉升腾的烟火气,更交织着刷脸进校时"北大人"身份带来的悸动。两年前拆开录取通知书的期盼犹在眼前,此刻却已站在求学终章。穿过印着"北京大学"的鎏金牌匾,那些曾在深夜讨论商业案例的同窗,此刻默契地相视而笑。

    第一天的课程,戴锦华教授用电影作为媒介,带同学们穿越时空,思考文化、技术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她讲述电影如何既是艺术的表达,又是工业的产物,而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临如何讲述自身故事的挑战。  她提到,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影反而成为人类对抗虚无的一种方式,电影里的光影、叙事和情感,仍能唤醒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戴教授的课不仅关于电影,更关于如何在技术时代保持人文的清醒。

    第二天,哲学系的吴增定教授用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剖开现代社会的精神症结。他谈到尼采的“酒神精神”,认为人在面对虚无时,艺术或许是最有力的回应;而海德格尔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则提醒我们警惕工具理性对生活的侵蚀。“现代人并不缺物质,缺的是意义感。”吴教授的话让许多同学陷入思考。在快节奏的商业社会里,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用效率衡量一切,却忘了追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清晨6:05,银杏大道已有同学用脚步丈量;正午文创店里,印着"一塔湖图"的帆布包是23级伙伴们从北京带走的回忆;落日时分溜达到清华园"串门",却在清华园偶遇了好几位心有灵犀的同学。未名湖畔的漫步暗藏惊喜:试图复刻博雅塔倒影的同学,被掠过镜头的喜鹊抢戏;图书馆前那只"学术橘猫",半小时内在23级MBA群里登上北大猫咪小程序热搜。

    临别时刻,老师的叮咛再一次升华了北京之行,雨薇老师:"不必做永远正确的旅人,但记得在钢铁森林里留一扇透光的窗。";思远老师:"未来高峰低谷皆成风景,你身后永远立着200座灯塔。

    "博雅塔影渐长,而南归的航班即将起飞。这趟中年人的冒险暂告段落,但燕园的记忆,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文字:23级MBA 贺婧
摄影:23级MBA 吴辰


推荐新闻

Back to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