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MBA系列讲座】郑也夫:对人工智能的社会学思考


2019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汇丰MBA系列讲座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先生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50年生于北京。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获哲学硕士。1986 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1982--1994 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1991年获副研究员职称。1994--1998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1998—2004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代表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神似祖先》、《吾国教育病理》、《文明是副产品》。

二百余年来,机器与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今天人工智能将更大的改变人类。机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福祉,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则很可能福祸参半,它将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就业方式、医疗方式、娱乐审美,以及寿命和身心。思考和预判上述这些方面的影响,是准备和预防,也是最具挑战的智力活动。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当前人类处于人工智能进化过程中的哪个时点。在这一部分,郑教授首先介绍了摩尔定律和棋盘摆米的故事,以此说明几何增长在前期增速缓慢,一旦到达某拐点将出现急速增长。他还指出自1948年图灵发表《智能机器》,1956年的首次人工智能研讨会以来,人工智能得到不断发展,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将是人工智能几何增长过程中的拐点,日后人工智能变化将加剧,也会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利弊参半。郑教授还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是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力量,而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相对稀薄。一些新兴生活方式在国外受到批判,在中国却广为流行。比如网络购物的盛行导致实体店的衰落进而影响城市街道的人文氛围,手机支付流行的同时是私人的消费记录被互联网公司掌握。

第二部分讨论了人机大战与人机协作。郑教授以国际象棋比赛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例,首先介绍了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与电脑的多次对战,指出1997年深蓝大败卡斯帕罗夫的棋局具有不公平性,而到后来国际象棋比赛中多次出现人机合作以及少年学棋已经离不开电脑。国际象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果蝇”,见证了人工智能的起步到如今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其他领域,人机协作也是无处不在,医生借助医疗设备进行准确的诊断,教师使用电脑阅卷,网球比赛裁判员根据鹰眼评判出界与否等。

第三部分是对超级智能是否会统治人类这一问题的解答。在探讨这一问题时,首先要思考以下几点:人工智能的性质,人工智能会像动物一样有限扩张还是和人类一样有贪婪,人工智能是否会像人类一样有情感。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不太会统治人类,他认为首先在情感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识别感情、表现感情,但无法生发感情,它不和人类一样有基础欲望,另外人类并不具有被奴役的价值。而许多电影作品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污名化大多数是对未知的恐惧和为了引人眼球。

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所蕴含的风险和弊病。在郑教授《大众的弱智化》这一讲座中提到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农作效率相关,工业社会与工匠水准相关,军事上,冷兵器和枪战时代与士兵的操练相关。但是现代的农业工业军事上与人不再相关,许多工作将为机器人所作,只需极少数的设计师,而多数人类将无劳动可做。人类日后生产生活方向将由极少数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决定。许多行业将由机器替代人类,大批工人会下岗。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意义是劳动的生产,未来人工智能引起的人类无劳动将会导致人类意义的丧失。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医疗水平将会不断提升,由此将会延长人类的寿命,人类数量的增长将会占据过多的资源等问题。

讲座的最后,现场听众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疑惑,郑教授也就相关问题回应了自己的见解,讲座结束后部分听众还继续与郑教授就人工智能进行深入交流。

推荐新闻

Back to list